潮汕功夫茶

潮汕圈   发布时间:2015-05-21 来源:互联网

 

 潮汕人常说,吃“黑米”比白米还多。“黑米”,就是茶叶。这句话多少有夸张的成分,但是,却能看出潮汕人对茶无比钟爱。


  潮汕人喝茶,与很多地方不同。在北方很多地方,喝的是大碗茶。盛夏,抓一把茶叶,投进水壶里,而后冲泡出来,既能解渴又能解暑,一举两得。这种喝法,大致与北方人的豪爽性格相关。在江南,喝的更多是绿茶。静夜灯下,捏一撮龙井,用85℃左右的热水冲淋而下,让茶叶随水翻滚,而后静止,透明的玻璃杯中,茶芽根根直立,浮沉上下。这种喝绿茶的方式,似乎更婉约一些。


  潮汕虽属南方,但与江南一带的喝茶方式迥然。潮汕人喝茶,讲究一个“功夫”。


  所谓“功夫”,就是花时间,就是把冲茶、喝茶,当成精益求精的事来做。花时间,意味着“慢”。在潮汕,你若想通过喝茶的方式来迅速解渴,一定会失望。因为,潮汕人冲茶的过程,有太多的讲究。


  首先,要学会等待。所用之水,必须现煮。现在煮水相对简单,倒入泉水,插上电源,稍等片刻,水就能沸腾。这种工序相比古代,已然节省太多。古人烧水,讲究甚多。单以炭火而言,最好的炭火要用乌榄炭。以之烧水,蓝汪汪的小火匀而不紧不慢,透过紫砂壶,能对壶中的泉水产生别样的作用。当今已无法如古代一般,但在“听水”方面,仍是相同。所谓“听水”,就是听水的声响,来断定水是否沸腾。潮汕俗语说:“滚水不响,响水不滚。”“滚”,指的就是“沸腾”。但如果没有经验,可以通过看水来实现。冲茶的水必须沸腾,但是又不能沸腾太久,它的标准是“蟹眼初过,鱼眼初生”,即小泡泡成串冒过以后,开始出现鱼眼睛大小的水泡陆续上升,就是最佳时候。


  水沸之后,并不能马上冲茶。接下来的工序是冲洗,茶壶必须从内到外用沸水浇淋。这种方式,能使茶壶内外温度一致。茶叶放入壶中,是第一遍闻香,也就是闻干茶叶在受热之后散发的焦香。茶叶装毕,就可以浇淋沸水。浇淋是很讲究的。潮汕人冲茶,讲究“高冲低滴”。“高冲”,意味着水壶要拿得高,沸水从壶嘴中形成一线,从高处注入茶壶。这个过程叫“醒茶”。把冲茶叫做醒茶,说明冲茶的人,要把茶当人,用一种极尽尊重的方式来对待。小时候,老人曾告诫我,每一泡茶的正中央叫“茶心”。茶是有心的,不能直接对着茶心注水,要从边缘一圈圈朝中间浇淋。


  第一遍茶是不能喝的。这遍茶,是用于洗茶与洗茶杯。在第二遍茶冲出来之前,杯子仍需用沸水冲淋。在潮汕,对多年喝茶的人来说,洗杯子是一种艺术。拇指尖搭在杯沿,中指尖搭在杯底,食指尖稍作辅助,将杯子倾斜着立起,放在另一个贮满沸水的杯子中,就势一旋,杯子就如水车一样,在水中旋转起来。终于,第二道水冲进茶壶,可以冲第二遍茶了。这时,你会发现,冲茶与浇淋方式完全不同,原来是“高冲”,现在,变成了“低滴”。“低滴”,要求壶嘴要尽量靠近下方的茶杯,运用手腕,使其顺着杯子,顺时针冲下去。这个过程,出水多时叫“关公巡城”,出水少时叫“韩信点兵”。潮汕人对茶水冲出的品相要求甚严,比如,杯中茶水不能起沫。


  到这里,有人或许会想,接下来总该喝上茶了吧。然而,在潮汕,仍需看情况。如果你是冲茶者,而喝茶人数又多于三人,那么不好意思——冲茶者是不能喝第一道茶的,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敬。如果你不是冲茶者,也得视情况而定——不管多少人一起喝茶,只能使用三个小杯。有人也许要笑话潮汕人的迂,添几个杯子,不就皆大欢喜了么?这种说法,只能说明他对潮汕文化实在外行。因为,对潮汕人而言,茶中有敬与让。人数多了,冲茶者让与品茶者先,小辈们让与长辈先,主人让与客人先。这种让,既体现了“礼”,也体现了“和”。这种喝茶的方式,根植在潮汕人的骨髓里。所以,潮汕人往往谦和内敛、自信沉稳。


  礼让过后,终于可以品茶了。既是“品”,就不能牛饮。首先,杯中茶水,就一小口,不够大口吞咽。其次,茶水因其少,反而多了品味的空间。端起杯,可以观茶色、闻茶香,不同的品种、不同的道次,都有自己的特色。第一口必须小,小口,体会的是唇齿之间的感受;第二口稍多一点,重点在于牙龈、两颊、舌头、上颚的感受;第三口可一饮而尽,而后稍等片刻,感受胃感以及茶香从深处隐隐返回的喉感。


  朋友曾说,做茶也是在悟道。做茶的过程中,某个条件发生变化,例如采青时的风雨阴晴,例如尾凋的程度,例如焙火的火候,例如存放的时间等,都可能使茶最后的味道产生变化。他说,一泡好茶的出现,是综合了许多要素之后形成的和谐。而在我看来,潮汕人喝茶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繁复的工序,使人在等待中产生足够的期待,这种期待,为茶香找到了适合发挥的空间。茶与人相呼应,茶开始说话,人学会聆听。聆听让人宁静,在某一刻里,让人产生无我无求的意境。


  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,这是功夫茶具上常写的一句,与诸君共赏。


特别声明: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。
推荐图文